菜单
 
长春工程学院校友总会
长春市宽平大路395号第7教学楼
0431-80578777
ccitxyzh@163.com
130012

校友活动

校友风采 | 李朗田:匠心铸就找矿路

点击: 时间:2020/05/20 08:59:22

李朗田,我校化探81级校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简称“双十”)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组织实施的“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喜获“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殊荣。该项目凭什么在全国地质行业推荐的90项成果中,最后脱颖而出呢?带着疑问,笔者走近了项目负责人李朗田。

织密一张捕获成功的大网

“2016年2月,当接到项目负责人的任命时,压力特别大,第一次主持这么大型的矿调项目,心里没有底。”谈到当初接手项目的感受时,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朗田依然记忆犹新。

该项目投资总金额1.1亿元,工作区域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大部分地区,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下设14个子项目和2个科研专题,分别由总局所属的7个局(院)具体执行,共计200多人参与。项目所需的部分技术手段,大部分单位过去没有接触过。要想组织实施好项目,取得找矿突破,绝非易事。

在项目实施运行之初,总局即给予大力支持和协调指导,这让李朗田的心一下子踏实下来。

“这么大摊子,这么多子项目,这么多人参与,不能漫山遍野地随便把队伍撒出去,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李朗田和同事们开始忙碌于项目搭建,首当其冲的是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规范标准,只有“统一”,才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好力都发在刀刃上。他们全面收集相关工作规范,根据中调局项目管理办法、矿调工作指南,借鉴大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经验,梳理制定出项目管理细则、矿调技术工作细则、PRB库数据录入细则、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细则等,为项目实施统一了管理流程、野外操作流程、技术工作要求以及成果表达的具体标准。

接受采访时,李朗田向笔者展示了十几本规程规范,只见每本里面都用铅笔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形状各异的符号和工整的文字注释。“不容易啊!”看着这些被翻得褪了色的书籍、资料,李朗田感叹道。

为了进一步夯实二级项目质量,他们搭建工作平台,建立了工作群,用于日常布置任务、沟通交流、反映问题、学习讨论等,确保信息传输及时、沟通顺畅;推行周汇报工作制度,实时把控项目进展情况,确保各子项目质量、进度;建立了专家咨询系统,每年开展中期检查和年度验收;成立了项目专家组,聘请知名专家王永基、薛友智、赵银海等担任技术顾问,全程跟踪项目实施。如遇到关键地质问题、技术难题,多次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吕志成、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潘仲芳、扬子工程首席科学家牛志军、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等教授,现场研讨指导,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一张以二级项目为中心,以各子项目为辐射,以各种规范细则、运行系统、工作平台为网格的大网就此织就,拉开了湘西-滇东地区地质调查大幕。

一份精彩的成绩单

区域地质工作程度低,如何部署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方向,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

李朗田和同事反复研究区域矿产勘查资料、矿山开采资料及国内外锰矿勘查成果等,奔赴各地多次现场勘查、调研,组织专家研讨交流,最终确定出各子项目工作重点区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采取的工作手段,形成项目总体工作方案,为各子项目具体实施擎画出了纲目。

2016年4月,各路人马汇聚武汉,接受湘西-滇东地区锰矿地质调查方法集训。

宏观战略既定,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如何快速突破、怎样才能找到矿,又成了项目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李朗田(右一)

李朗田常说:“实施项目马虎不得,须做到读万卷书(地质资料),行万里路。”他经常背着包,奔赴各子项目现场踏勘,横跨大半个中国,辗转几千公里,背回来几十公斤重的标本。这些可是他的“宝贝”,他每天除过查阅资料,就是抱着这些标本,拿着放大镜研究,经常到深夜。一旦和这些“宝贝”碰撞出思想火花,或者突然想到新的点子,他会立即发消息给项目人员。项目上大部分人都收到过他半夜三更发来的工作信息。他还会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成果邮寄给各子项目学习,推动全员跟进理论前沿。每个周一,他都会雷打不动给各子项目打电话,询问项目进展,针对重点难点,逐个支招破解。

在对主要成锰期典型矿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模型,经过靶区优选及工程验证,逐渐揭开了地质调查区地下锰矿的层层神秘面纱,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份成绩单:

2016年,项目实施第一年即取得大捷,“广西南丹——宜州地区锰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在桂中宜州龙头—忻城里苗地区发现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炭系锰矿。圈定出弄竹碳酸锰矿找矿靶区、塘岭碳酸锰矿找矿靶区。提出了两个靶区均由塘岭复式背斜控矿,若在两个靶区之间施工钻孔,可将两个靶区连成一个完整矿床的认识。在两个靶区之间施工了部分钻孔,见矿情况良好,估算锰矿资源量2000多万吨。结合广西区勘查基金投入取得的找矿成果,该区累计探获锰矿石资源量达7000多万吨。

2017年又一个捷报传来,“云南省广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发现了三叠系下统石炮组含锰新层位。

项目人员在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那凹一带发现地表有1处氧化锰矿出露,他们立即对该线索开展进一步追踪,结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发现矿体位于下三叠统石炮组内,该层位锰矿在滇黔桂盆地内属新发现含锰层位,矿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随后在区内开展1:500实测剖面、1:1万地质填图、探槽揭露及取样等地质工作,在那凹一带沿走向控制矿体10公里,共发现3层锰矿体。

找矿理论突破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2016年春节过后,李朗田仔细研读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报告》等资料。一个问题在他脑海里不时萦绕:贵州、湖南同处于湘黔成锰盆地,成矿条件极其相似,二者锰矿探获的成果却相去甚远,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必须重新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寻找突破口。

近2年时间内,李朗田带领项目人员深入开展了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系锰矿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在经过了无数次研讨交流后,终于在“鄂东地区热液矿床构造节点成矿”启发下,以“内源外生”成矿理论为指导,总结出湘黔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已探明的大型、超大型锰矿,往往呈线状、等间距展布在聚锰槽盆中,受基底平移断裂和同沉积断裂“行”“列”交汇控制,提出“凹中凹”或“盆中盆”控制锰矿沉积中心的新认识,改变了湘潭成锰盆地北东向断陷槽控矿的传统认识,建立了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式”沉积型锰矿成锰槽盆演化及成矿模式,并得到初步验证。

经过3年的探寻,项目完成了1:5万矿产地质调查21052平方公里,新发现矿(化)点9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处,圈定找矿靶区25处,探获锰矿资源量5620万吨。提交了1:5万矿产地质图43幅及图幅说明书,编制了1:150万、1:50万、1:20万各比例尺系列图件和相关数据库建库报告。

成功背后的故事

一个个目标任务演变成一项项沉甸甸的找矿成果背后,饱含着李朗田无数的艰辛和默默的奉献。

他个头不高,目光如炬,思维敏捷且幽默风趣,看似瘦弱的身板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项目实施的每一年,李朗田都会马不停蹄地跑遍14个子项目,开展现场检查。子项目所在区域均是高山密林、地形陡峭,每天上山工作至少花费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个持续近2个月的与崇山峻岭的“拉锯大战”中,是精力与体力的极大挑战,快60岁的他不分白天黑夜,坚持深入勘查一线。由于连续多天都没休息好,一天傍晚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似睡非睡间,他猛然想到几个数据,立刻敲击电脑键盘,等处理完这些数据的时候,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2019年7月是二级项目报告评审的截止时间,为了更好地组织完成报告的编写,他提前半年开始筹划。报告提纲的编写,他更是拿出了“绣花针”功夫,每天加班加点查找资料、整理、编写,请专家多次会审讨论,一遍遍修改完善,终于换来各方均满意的“超级”提纲的诞生。这份提纲细化到四级标题,内容全面、逻辑严密、条目清晰。项目人员只需按图索骥,就能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成果报告。最终,成果报告一次性通过评审,并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他高度重视野外工作,考核极其严格,将每种工作手段抽查率控制在20%以上,一旦发现不合格,全部推倒重来。2016年中期项目检查时,发现一个子项目,由于对矿产调查规范理解不到位,造成工作重点出现偏差。他说一不二,不留一点情面,当场开出整改意见,要求项目全部重做补测,并对各种工作手段一一进行了现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换来了高质量,二级项目在总局组织的野外验收中获评优秀,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野外验收审核。

他一心扑在项目上,家里上上下下全靠妻子一个人打理,妻子以前生过一场大病,身体一直不好,却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朗田没有后顾之忧。除了感激,李朗田心里更多的是愧疚。项目一旦运行,他绝不允许自己抽身出来,就像两个咬合的齿轮,启动之后,绝不会单方面宣布停止。二级项目每年中期检查均是在中秋、国庆期间,万家团聚的时刻,李朗田白天奔波于大山密林之中,夜晚埋头整理资料。节日的月光皎洁如画,他也顾不得抬头看一下。

项目人员视他为良师为益友。每次安排工作,李朗田都会征求他们的意见,问他们的想法。项目人员遇到技术问题,没有一次不是手把手教。一次,在一个锰矿报告里需要计算未来十年内锰矿的需求量,他特意把线型回归方程公式整理出来,并利用EXCEL表格向他们演示推理计算、建立需求预测模型详细过程。他关心项目人员,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思想、工作、生活状况。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技术人员,说起项目部年轻人,总是很骄傲地说:“这些孩子们不得了(项目成员大部分是80后,李朗田总是亲切地称他们为孩子们),都很厉害,很能干,能吃苦,二级项目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就是靠他们!”

李朗田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辈子只想干好找矿这一件事”。这是他的心愿,更是一颗匠心。这匠心,是吃苦和奉献,是担当和责任,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痛苦快乐。正是这匠心,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地质找矿路!

关闭